中新社成都10月10日电 (王鹏 岳依桐 王利文)9日晚,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决赛现场,中国乒乓男团3:0完胜德国男团,实现十连冠。这也标志着这场2022年度世界乒乓球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赛事正式落下帷幕。

  “成都为办好世乒赛做足了准备,也许只有中国才能办得如此出彩。”赛事结束,国外参赛队伍陆续离开成都,卢森堡队教练丹尼尔森临行前如是总结参赛体验。

  9月29日至10月9日,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60支运动队一起“乒世界品成都”。正如丹尼尔森所言,过去十多天,成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办赛能力。

  据了解,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项国际高规格赛事,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借鉴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政策,参赛选手乘坐专机进入和离开成都,而无需专门隔离。

  在闭环内的官方餐厅中,川味美食琳琅满目。意大利乒乓球运动员佐吉娅·皮科林在尝遍宫保鸡丁、回锅肉、麻婆豆腐等传统川菜后,坦言自己最喜欢豇豆杂酱面,“我在家乡喜欢吃意面、披萨,成都的面条味道不一样,非常好吃”。闭环管理内的“城市文化交流活动”区域,蜀绣、工艺剪纸、变脸、书法、盖碗茶等体验项目一应俱全,前来“打卡”的法国乒乓球运动员艾利克斯连连惊叹于独具特色的天府茶艺文化。

  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开战后,整座城市也迅速进入“乒乓时间”。恰逢国庆假期,乒乓热在成都大街小巷迅速升温。路边公园、社区运动空间、体育馆、小区内,随处可见打乒乓球的民众,击球的响声在各处回荡。

  成都职工乒乓球训练中心内,7岁的“乒乓小将”唐子萱有空便会来训练,作为2022年四川省青少年乒乓球公开赛13、14年龄组冠军,她的梦想很明确,“长大后,我想成为奥运冠军”。

  在该中心教练王彪看来,民众越来越强的体育意识带动各项运动走热,乒乓球作为国球,参与人数的上升趋势更是十分明显。“这里20多个球台常常满员,大众乒乓球的水平也正不断提高。”

  世乒赛团体赛之所以落户这座西部城市,不仅得益于成都营造的办赛口碑和国际美誉度,这种大街小巷“全民皆乒”的景象,也是城市运动底色的生动体现。

  正如世界乒坛传奇、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数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成都的运动氛围浓厚,这座公园城市展现出的运动底色感染着我。”

  成都市体育局发布的一项数据能直观体现全民健身热潮——2021年成都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突破900万,市民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3.15%,连续6年稳步提升。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城市体育软硬设施不断完善,成都体育氛围日渐浓厚的同时,也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805.02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19年增长9.89%。而2021年印发的《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更清晰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

  “未来成都体育产业增长潜力巨大。”在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院院长、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会长柳伟看来,体育产业本身具有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融合功能强等特点,对促进传统业态向新兴复合业态转变具有整合作用,“体育+教育、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多种融合业态正在成都茁壮成长。”(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