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6日电(刘星晨) 6日北京的清晨,体感温度很是寒冷,约摸只有3度上下。
这一天,北京马拉松迎来了它的40岁生日。从1981年到2022年,背负着希冀与梦想,北京马拉松迎来历史节点,也是崭新起点。
1981年9月27日,首届北京马拉松赛举行。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历经40余载,这场全民体育盛宴已经成为北京体育文化的重要名片。
6日的起跑仪式现场,有不少身穿黄色工作服的志愿者在引导选手们入场。他们的团队中不乏有年过五旬的中年人。“我们有的人今天不到凌晨五点就出门了,到现场的时候天还没完全亮。”白先生这样介绍道。
7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2022年北京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这场长跑盛会继2019年后,再度扬帆起航。
相较3年前,今年北京马拉松的赛事路线并无太大变化。军事博物馆、玉渊潭公园、昆玉河、科荟桥、国家体育场……
一连串熟悉的建筑、景点分列在赛道两旁,两万名跑者疾驰而过,构成了北京秋天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天安门广场、奥林匹克景观大道,这是本次北京马拉松的起点和终点。北京的两个地标建筑间,42.195公里的漫漫长路上,“没有不可能”的口号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经过角逐,选手阿奴拜克·库弯和夏雨雨分别斩获男子和女子组冠军,时间定格在了2小时14分34秒和2小时28分57秒。冲线那一刻,如期而至的欢呼声持续了很久。“对于这个成绩相当满意。”结束比赛的新疆选手阿奴拜克·库弯喘着粗气如是说道。
在现场主持人“恭喜完赛”的祝贺声中,选手们相继冲过终点线,三五跑友在广场上合影留念、祝贺着彼此的成绩,用镜头记录下了大汗淋漓之后的那份舒畅。
比赛期间,面对赛事跟拍镜头,不少跑者的脸上洋溢着微笑,纷纷挥手致意。在他们中间,几乎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关于体育、关于马拉松的独特记忆。
当比赛时间来到3小时05分,76岁的徐立明跟随大部队冲过了终点线。对于大众跑者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出色的成绩。
简单调整了呼吸后,他马上和身边的跑友确认了自己的最终配速,满意地笑了。
“这是我第二年参加北京马拉松,隔了3年能再次走上北马赛场,自己特别激动。”年近8旬的徐立明平日里依然保持着长跑的习惯,即使是在气温达到零下的冬天,他也总会在清晨早早醒来,开启一段3公里慢跑。
这样的习惯,他也记不清自己保持了多久。年轻时便热爱长跑的徐立明很享受有氧运动带给他的这份欢愉。
马拉松爱好者游英亮平日里总会在短视频平台记录着自己运动的日常,此次北京马拉松他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了3小时40分钟。开跑后,他用运动相机不时记录着和跑友们一路上的点滴瞬间。
“我在高中时其实并不擅长跑步,总是被落在班级队伍的最后面,成绩基本上就是在及格线附近徘徊。”谈起最初跑步时的经历,游英亮笑着说道。
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一家短视频公司上班。由于平日里需要久坐在办公室中,游英亮的腰经常会感觉到酸痛。于是,他决定开始长跑锻炼,并用镜头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
此次他成功兑现赛前目标,在3小时35分顺利完赛。“其实我也不敢相信这个成绩,当年在学校跑1000米都要4分多钟,进步还是挺大的。”
在赛后与现场主持人的交谈间,一位跑者大声说道,“谢谢北京,谢谢北马” 。
而这几乎是很多见证了这场比赛人的心声,对于参与其中的跑步爱好者、服务赛事的工作人员以及记录故事的媒体们都是如此。“这是我报道过的最好的一次马拉松。”一位外国记者用键盘敲下了这句话。
11月,正值秋天,北京最好的时节。当北京马拉松再次与大众相拥,“双奥之城”的体育印记更加深刻。
完赛领物通道的一旁,便是国家体育场“鸟巢”。跑者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雾色中,他们三三两两谈笑风生,其间或是许久未见的寒暄,或是分享比赛时的趣事,或是一家三口的彼此鼓励……
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四十岁的北马,风华绝代。生日快乐。(文中人物名字均为化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