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键的杯赛失利之后,还有一场关键的杯赛。

输给塞维利亚,虽然场面上的意外是被淘汰的主要原因,但曼联因为人员特点和风格上导致的前后不协调,是非常明显的。

然而现阶段的曼联没得可选。在瓦拉内可能赛季报销的大背景下,马奎尔本场停赛,曼联只能勉强凑出一套后卫线,以此托起身前的队友,和本赛季表现出色的布莱顿进行抗衡。

虽然是拼凑出来的一套后卫线,但林德勒夫和卢克-肖的中卫组合,基本上可以被视作瓦拉内+利桑德罗-马丁内斯的乞丐版。

瓦拉内和林德勒夫都有着标准中卫的身板,结合技术之后有着一定的全能属性,而身边的利桑德罗-马丁内斯和卢克-肖,由矮带来的移动迅速、灵活,附加侵略性和力量元素,能让中卫队友、后腰和中场线身侧有着更大的覆盖保障。

所以在纯战术角度来说,这套中卫组合就是曼联现阶段最有实力,也最能和身前形成配套的布置。
然而,布莱顿也有着他们显著的优势。

之前我们提到过,布莱顿在中场区域有着很强大的统治力。

因为在球员使用上,德泽尔比喜欢在这个区域安排大量的小个子球员,以此形成集群效应,从而在有球和无球时都颇有存在感。

而在这场比赛之前,费尔特曼传出受伤的消息,德泽尔比将此前的后腰格罗斯挪到了右后卫的位置上,并且也设置了专门的针对性思路。

在布莱顿之前的战术体系里,右后卫这一侧的助攻力度是不大的。

费尔特曼主要起到平衡攻守的作用,但在本场比赛,格罗斯代打之后,布莱顿果断利用拉什福德不回防,埃里克森防守能力不足的问题,用格罗斯在这一侧打出了多次进攻尝试:

然而,曼联似乎也没想对此有所改进。

在逼抢环节,埃里克森来到更靠前的位置,整体更像4141,但卡塞米罗会更靠右侧,拉什福德和达洛特之间有着一大片被放空的区域:

甚至在逼抢不成功的时候,曼联也没想对此有所改变:

所以想要形成均势,乃至优势,曼联就需要在进攻端做出更多的努力。

布莱顿这边在防守端的明显弱点就是两个身高超过190cm的大中卫,他们在覆盖空间上天然需要队友更多的帮助。

于是在上半场初段的两分钟内,布鲁诺两次在中卫身侧打出射门:

而在上半场末段,曼联则连续在中场区域完成抢断,从而形成快速进攻:

所以在高强度的比赛里,布莱顿的中场优势想要形成,首先需要后卫线不能掉链子,其次需要前锋线上不断接应。

曼联上半场末段集中打出进攻,不仅是曼联通过中前场的逼抢拿下的,也是布莱顿前锋逐渐消失而导致的。
维尔贝克毕竟是老将,恩西索毕竟还稚嫩,所以随着时间的11推移,布莱顿在中场的优势注定会逐渐缩水,从而导致在球场上变得式微。

下半场初段,布莱顿还有这样的进攻:

而在比赛后半段,曼联就开始控制局面:

尤其是维尔贝克受伤,恩西索下场之后,天平就开始向曼联一侧倾斜,毕竟换上的昂达夫水平不足:

然而曼联这边也有隐忧。

拉什福德、马夏尔都只是伤愈不久,状态和续航都要打上问号,肯定是不可能让两人都坚持到比赛最后。

在这种情况下,滕哈赫选择信任拉什福德,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托起拉什福德,但到了加时赛阶段,拉什福德无力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所以曼联在后程即便占优,但对球门的威胁并不算充足:

前锋下线,曼联通过后卫和中场拼出来的微弱优势,就很难发展成门前的威胁,也就很难在各种机会的消耗下,拼凑出一个进球。

最终,曼联通过点球大战,才赢下了这场相当艰苦的比赛。

之前我们在布莱顿打热刺的时候提到过,对付布莱顿,要么就在中场硬拼,要么就通过两头发力。

这场比赛,林德勒夫和卢克-肖的中卫组合居功至伟。这对和主力特点近似的替补中卫组合,很好地帮助球队找到了此前的比赛方法,他们和卡塞米罗一起,让布莱顿在中前场中路没有得到太多的可利用空间。

而在整体战术上,虽然格罗斯在上半场抓住了空当,但在达洛特和后卫线队友的奋力帮助下,这一劣势并未变成太多的压力。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曼联消耗殆尽了布莱顿前锋线上的活力,等到了自己真正占据比赛优势的时候。

换作平时,哪怕拉什福德和马夏尔有一人处于正常状态下,曼联都有希望在120分钟,甚至是90分钟内结束战斗,但赛季进行到这个时候,曼联的人员情况已经相当艰难。

所以在滕哈赫这里,他只能不断地换下理论上最强的球员们,用体能更好的替补来代替,后者能帮助曼联继续维持优势,但却很难能帮助曼联凑出一个进球。

然而,曼联如此,布莱顿更是如此。

一场如此艰苦的比赛,一场残酷的点球大战下来,两支球队都为了足总杯的决赛名额打光了枪膛里所有的子弹,所以确实是没有失败者。

也正是因此,两支球队也都可以通过这场比赛发现自己在下赛季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这是更宝贵的财富。
只不过相较于布莱顿,保有争冠机会的曼联比他们更加幸运。